香港的教育
入行時,從沒想過如何做一個好老師。但其實社會上對你的期望很簡單,就是交出好的成績。所以,只要多測驗,多練習,學生在考試得到高分,老師就完成了指定工作。所謂「樹人」又是甚麽意思呢?漸漸地,這種填鴨式教育造就了「高分低能」的學生。所謂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只是說了就算。難怪寶蓮寺的高僧那麽「入世」了。
取消了升中試,中三評核也消失了,學生水平每況愈下。教育部門高官睜着眼說謊話。公開試合格率並沒有下降。合格率真的沒有下降,因為你只需要將合格分數調低就可以。
回歸後,政治正確為上,推出母語教學。不要說老師,辛苦了身為父母及莘莘學子。好官我自為。拿了公帑,子女放洋海外,甚麽政策也不影響我。可不可以叫他們津貼照拿,但子女一定要留在香港升學,讓他們嘗嘗自己多麽「精明」的政策。
到了這時,香港的學校就兩極化了。名校可以隨時「請」學生離校,低Band 次的學校就要努力求存。家長對名校卑躬屈膝,對低Band 次的學校就動輒驚動教育當局及傳媒。
某名校學生上課時自由活動,不能怨老師沒有教學,只能怪自及不長進及家長沒有盡力。所以,名校的成功就是「名校」兩個字,名校學生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好的父母。
教低Band 次的老師就要盡心盡力。一方面擔心學生的表現,又怕面對殺校。老師們可以怎樣呢。
隨意推行新學制,又要有通識。甚麽叫「通識」就是「通通唔識」。連學生水平如何也不知道,連基礎知識也不足夠的同學,如何思考及分析呢。就像近年推行的專題研習,學生只懂從網上下載,連稍加整理也欠奉。
大學的銜接又如何呢?以財政來源作緊箍咒,大學反對又如何?
香港的教育改革就像阿嫲的紮脚布,又長又臭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