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

童年

想寫篇文章談談今天的學生,但首先讓大家瞭解我的童年怎樣渡過。

七歲時媽媽就離開這個世界,所以從少就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。(沒有社工的輔導,哈哈!)爸爸是一個裁縫,擁有一間服裝店維生。我還有一個弟弟,一個妹妹。

爸爸的服裝店在一條橫街,鄰近有工廠,很多時有一些「工廠妹」來度身定造唐裝衫褲。有空時就和鄰近商舖的小孩由街頭走到街尾,跳跳「橡筋繩」,拍拍「公仔紙」,這樣就渡過一天。可能算得上最早的「街童」。

為了有自己的零用錢,就將星期六或日的早餐錢儲起。當時的早餐錢有一元,可以吃白粥「油炸鬼」(即油條)。為了儲起零用錢,就在街上亂逛十五分鐘,然後就回到小店告訴爸爸已經吃了早餐。其實,那一元已經用作購買「公仔書」(即現在的漫畫書),放在「文化衫」(即白色的底衫)下走私回家。晚上時,以被蓋著自己和書,以電筒照明偷看。

頑皮時,就享受豐富了。有「藤條炆豬肉」、「跪玻璃」(滿清十大酷刑、八年抗戰時日本人對付中國人的方法),都攪錯了,「跪地主」才是真的。甚麽是地主呢。原來那時候很多家庭都放有一個上寫「五方五土門神、前後地主財神」的地主牌,每天定時定候裝香還神,過時過節更隆重。

年長一些時,生活方式也開始改變。中學時,每天放學回家第一樣要做的就是想想今天晚上吃甚麽餸。因為作為大哥,要負責買餸、造飯及洗碗。漸漸就跟街市的豬肉佬、賣魚佬、賣菜的姐姐(有些真的是姐姐、有些是年紀很大的姐姐)及一些從農村担菜出來賣的「鄉下婆」。又要簡單、又要便宜。

跟着,爸爸每天都提醒我讀書的重要性,我又如何應付呢。

【待續】

沒有留言: